
泽连斯基一点没有停下与俄罗斯对轰能源的意思,早两天刚打击了利佩茨克,奥廖尔等地的电力设施,又打击了克里米亚对面的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的图阿普谢油港,可是自己也没好到哪里去,石油天然气电力设施被大量摧毁,早两天乌克兰的无人机“小摩托”已开始轰炸敖德萨的油罐车。 对于到处的停水停电,没有按时供暖,很多民众怒气冲天开始请求政府满足需要。为此乌克兰国家电力公司负责人出来说话平息民怒,就出了好主意。 格林丘克部长特别强调的“导弹和无人机的新一轮大规模联合攻击”,绝非普通军事表述。这显示出攻击的协同性与饱和程度已达到新量级。 时值秋冬交替,能源需求高峰将至。摧毁供电和供暖系统,目标直指民用生存底线,意在最大程度瓦解乌克兰民众的战争意志,打击后勤与经济潜力,制造人道主义危机。 想当初,乌克兰的官员们还举着香槟,庆祝那储备高达132亿立方米的天然气,感觉这个冬天稳了。可谁能想到,这股乐观劲儿还没过,从今年10月开始,俄罗斯人就换了套全新的打法,让这份喜悦迅速冻结。
这场能源战争,已经不是2022年那种追求大面积停电的粗暴模式,也和前两年地毯式的狂轰滥炸完全不同。现在,俄罗斯玩的是精细活儿,他们的目标精准而致命——直指乌克兰整个能源系统的中枢神经。 从高超音速导弹到无人机股票配资114,再到滑翔炸弹,俄军的攻击手段层出不穷,但目的只有一个:沿着第聂伯河,像做手术一样,一步步肢解乌克兰的电网。他们尤其爱“关照”那些连接乌克兰和欧洲电网的变电站,就是要让你西部核电站的电,一丁点都送不到东部工业区去。 战术也变得越来越阴险。他们国防部甚至毫不避讳地承认,轰炸名单上明明白白写着: 能源设施、军用机场、国防工业。 有时候一次协同攻击,动用的空中单位能超过650个。这种打击往往分批次进行,没完没了,让你刚想修,下一波攻击又来了。
更绝的是多层攻击模式。先用廉价的无人机群消耗你的防空导弹,等你防空力量被钓鱼耗尽了,真正致命的导弹才呼啸而至,直捣黄龙。甚至有一次,第一波用破片弹头把燃料罐打漏,第二波就跟着发射燃烧弹头,直接给你点个“天灯”。 面对这种系统性的绞杀,乌克兰当然不甘心坐以待毙。泽连斯基政府决定硬碰硬,授权对俄罗斯的能源设施展开对等报复。于是,乌克兰的远程巡飞弹和“火烈鸟”导弹,也开始飞向俄罗斯境内。 利佩茨克、奥廖尔地区的电力设施,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的图阿普谢油港,都成了乌克兰的反击目标。乌克兰甚至一度向欧盟领导人展示这种远程打击能力,仿佛在宣示自己的不屈。可有观点认为,在远程打击能力远超自己的俄罗斯面前,这种对攻策略,更像是孤注一掷的豪赌。
其实,乌克兰不是没想过防守。前武装部队总司令扎卢日内就曾构想过一个宏大的三层防御计划。他打算用沙石笼、混凝土金属结构给关键能源设施穿上厚厚的铠甲,甚至要把一些重要的变电站直接塞到地底下,建成坚不可摧的堡垒。 计划听着是那么回事儿,可现实狠狠地扇了一巴掌。这个本可以成为“马奇诺防线”的计划,因为成本太高,加上内部扯不清的腐败问题,最后几乎完全停摆 。全国上下八十来个关键变电站,最终完成加固工程的,只有可怜的二十个。
战争打的是军事,更是经济。这场能源战被形容为“工程师之战”,一边是绞尽脑汁地破坏,另一边是拼了老命地修复。然而,在经济账本上,乌克兰的处境更为艰难。 天然气产能被直接砍掉了60%,重要的能源基地波尔塔瓦州生产设施遭到毁灭性打击。石油、天然气、电力设施的大规模损坏,逼得乌克兰只能向外求援。 他们计划到明年3月底前,再进口44亿立方米的天然气,这需要花掉20亿欧元。有专家预测,整个2025至2026年的冬季,这个数字可能飙升到63亿立方米,耗资近30亿美元。这笔天文数字,乌克兰自己根本扛不住,只能眼巴巴地望着欧洲盟友。
于是,美国、加拿大等国纷纷援助,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批了5亿欧元的贷款,一个设在维也纳的专项基金也开始为乌克兰的能源修复输血。可问题是,这条来之不易的“生命线”,背后却藏着一个巨大的讽刺。 乌克兰进口的天然气,将近七成(68.2%)来自匈牙利和斯洛伐克。那么问题来了,这两个国家卖给乌克兰的天然气,主要又是从哪儿买的呢?答案让人哭笑不得:俄罗斯。绕了一大圈,乌克兰的能源命脉,竟然还间接捏在对手手里。 所有的技术劣势和经济困境,最终都像寒流一样,渗透到了每一个乌克兰平民的家里。
西部利沃夫的热电厂起火,大面积停电。文尼察的变电站被摧毁,从欧洲反向输电的生命线几乎断裂。全国各地被迫实行能源限制。11月3日,顿涅茨克东部地区甚至陷入了全面断电的黑暗。 首都基辅的部分街区,长期停水停电,卫生环境急剧恶化。空袭不仅仅是新闻报道里的数字,而是真实的悲剧:敖德萨死了两人,扎波罗热伤了三人,一栋居民楼被直接炸毁。民众的愤怒情绪在积聚。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,一位电力公司负责人站出来给民众“支招”。他的建议听起来很有“创意”:比如,大家可以多穿点毛衣,而不是非要把室温调到20-22度。
他还有一个更“高明”的建议:大城市居民最好疏散到乡下去,那里好歹还能烧木柴、烧煤炭取暖。这话一出,舆论哗然。这根本不是什么建议,而是一种与现实严重脱节的傲慢。 由于历史上的土地私有化进程股票配资114,大批农民早已涌入城市,城乡之间的纽带早已变得脆弱。城里人在农村哪还有什么房子? 更何况,乌克兰农村的基础设施普遍破旧不堪,连路都坑坑洼洼,怎么可能承载大量城市人口?
在“先军政治”的氛围下,当高层还在盘算如何发动对等攻击,向世界展示强硬姿态时,普通民众的基本生存需求,似乎成了可以被轻易忽略的细枝末节。那位官员的“穿毛衣”建议,无意中戳破了战略决策与民生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。 有一个比喻很残忍,却很贴切:俄军发动一两次袭击造成的破坏,乌克兰需要花上一整个夏天才能修复。 修复的速度,永远追不上被摧毁的速度。这场战争,已经彻底变成了一场关于国家系统韧性的残酷考验,而乌克兰正面临着自冲突以来最严峻的全面压力测试。
盛达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